中医与肿瘤的 “斗争” 史,可追溯至殷商甲骨文时代,“瘤” 字的记载已显雏形。成华东区医院高海主任深耕中医肿瘤领域多年,谈及中医和肿瘤的斗争,他说:“数千年来,中医对肿瘤的认知与治疗,始终遵循‘正邪相争’的智慧,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。”

image.png 

一、中医识瘤

《黄帝内经・灵枢》首载 “积聚” 病名:“积者,脏病也,终不移;聚者,腑病也,发作有时”,明确区分了肿瘤的固定性与游走性。

《难经・五十六难》进一步细化 “五积” 分类,如 “肝积曰肥气,心积曰伏梁”,奠定中医对肿瘤病位的认识。

至汉代,《伤寒杂病论》提出 “癥瘕” 概念,张仲景以桂枝茯苓丸治 “妇人宿有癥病”,开创活血消癥治法先河,至今仍是中医治瘤经典方剂。

二、历代治法革新

攻邪派的锐利:金元时期《儒门事亲》主张 “癌瘤攻之”,善用三棱、莪术破血逐瘀,对应现代肿瘤的软坚散结法;明代《本草纲目》收录半枝莲、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药,至今是中医抗 “先锋部队”。

扶正派的智慧:《景岳全书》强调 “正气虚则邪必凑之”,提出 “养正积自除”,主张以人参、黄芪培补元气,纠正 “一味攻伐伤正” 的偏失,形成 “扶正祛邪” 的核心治则。

image.png 

三、现代中医的守正创新

成华东区医院高海主任指出:中医治瘤并非 “复古”,而是 “古为今用”:

辨证论治现代化:结合 CT、MRI 等影像定位,将《黄帝内经》“坚者削之,结者散之” 理论转化为 “软坚散结 + 准确定位”。例如甲状腺肿瘤配伍海藻,肝肿瘤重用丹参。

内外合治显优势:内服中药遵循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“中药治本” 理念,外治则传承《理瀹骈文》“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”,如癌性疼痛用延胡索、乳香贴敷(源自《本草纲目》止痛配伍),效直达病所。

四、中西医结合

在肺肿瘤治疗中,高海主任常以《医宗金鉴》“清肺抑火” 法配合靶向治疗:

靶向药耐药患者,加用黄芩(《神农本草经》“主诸热黄疸”)抑制肿瘤血管生成;

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,以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四君子汤加减,提升免疫力,印证《黄帝内经》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 的现代价值。

成华东区医院高海主任指出:从《黄帝内经》的理论奠基,到《本草纲目》的药物探索,再到现代临床的创新应用,中医始终以 “动态平衡” 思维,为肿瘤患者提供 “带瘤生存” 的智慧。

注意:本文列举出现的所有中药材只是举例说明,患者朋友不可私自抓药服用,需由专业的医师看诊,然后根据患者的情况给出建议后再采取具体措施。任何治疗方法都应在专业医生的建议下进行,避免自行随意尝试。